毛主席与刘少奇,同为党和国家的杰出领袖,而他们年轻时的一段共同经历却鲜少被提及,那便是两人都曾接受过军事训练。
毛主席曾在湖南新军中服役长达半年之久,而刘少奇则考入了享有盛名的湖南陆军讲武堂深造。然而,他们后来为何相继选择离开,这一谜团引人深思。
1911年,正值辛亥革命风起云涌之际,毛主席毅然选择了从军的道路。那年,他年仅18岁,刚离开故乡前往省城长沙。面对这场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,他满怀激情,决心放弃笔墨,投身军旅。于是,他加入了湖南新军,在第25混成协第50标第1营左队中,以一名普通列兵的身份,开启了自己的革命征程。
根据毛主席的初衷,他原本计划投身革命军队,意图借助革命武装的强大力量,推翻旧社会的桎梏,构建一个崭新的世界。然而,当他真正加入军队后,却愕然发现,现实与自己的理想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。
毛主席在后来的回忆中提到,他们班级总计十四名成员,这些成员大致可归为两类。一类出身农民阶层,他们性情淳朴,文化知识匮乏,参军的主要动机在于希望通过军饷的累积,改善家境,使日后生活更为宽裕。另一类则是兵痞之流,他们参军的目的在于炫耀武力、谋取私利,手持枪械便自视甚高,肆意妄为,常有白吃白喝、欺凌百姓的行径。
因此,在那样的环境中,毛主席显得与众不同,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困扰。
尽管如此,由于他具备文化素养,擅长书信往来,且能讲述精彩故事,故而赢得了众人的广泛欢迎,就连那些行为不端的士兵,也会请他协助撰写家书。因此,在部队中,毛主席依然备受敬重。
在后续的采访中,斯诺记录下了毛主席对这段往事的回忆:“我与排长及多数士兵建立了深厚的友谊,这得益于我能书写文字且具备一定的书本知识。他们对我所谓的‘广博学识’抱有敬意,而我也乐于为他们代笔写信或处理类似事务。”
然而,毛泽东与他们终究非同道中人,于湖南新军中服役半年后,他果断选择退役,重返学业之路。《书名号》中的经历并未改变他的初衷。
这段历程,尽管未能达成毛主席的初衷,却使他深刻领略到了旧式军队中存在的诸多弊病,为他日后缔造一支名副其实的革命军队奠定了基石,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。
刘少奇亦在青春十八之时,于1916年冬日,迈出了报考湖南陆军讲武堂的重要步伐。
刘少奇与毛主席相仿,自幼便立下远大志向,不愿重蹈父辈的旧辙,因此毅然离开故乡前往长沙深造。
于长沙求学之际,刘少奇亲眼见证了军阀割据、百姓生活困苦的凄凉景象,深感仅凭读书难以扭转这一局面,遂毅然决定放弃笔砚,投身军旅,誓以武力捍卫国家。
1916年冬季,刘少奇决定报考《湖南陆军讲武堂》,并成功获得了入学资格。
湖南陆军讲武堂由湖南督军谭延闿所创立,其主旨在于从现役士兵群体中挑选人才,以培养初级军官为目标。因此,按常理而言,刘少奇并不具备报考的资格。然而,得益于其六哥刘云庭的协助,他得以借用一名士兵的证件,成功获得了入学机会。不仅如此,他还凭借出色的表现,在考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。
然而,《讲武堂》于1916年下半年初建之时,各项准备工作尚未就绪,故而延迟至1917年3月方正式开课。其学制设定为一年半,课程安排为前半年专注于文化补习,后一年则致力于军事学习。
对于刘少奇而言,前半年的文化课内容并非关键所在,因为他早已掌握这些知识,真正吸引他的是接下来一年的军事课程,他对这些课程抱有极高的期待。
1917年9月,军事课程的学习终于拉开序幕,刘少奇对此展现出了极高的专注度。然而,令人始料未及的是,仅一个月后,护法战争骤然爆发,湖南长沙瞬间成为了烽火连天的战场,讲武堂的校舍亦在战火中化为废墟。鉴于此,刘少奇不得不返回家乡,静候学校重新开学的通知。
然而,数月转瞬即逝,他始终未能等来那份期盼已久的消息,无奈之下,只得将这个念头搁置一旁,重返校园专注于学业。
1919年,湖南督军一职由张敬尧接任后,他随即颁布了恢复湖南陆军讲武堂的命令。彼时,刘少奇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,其志向已悄然转向共产主义,对于军阀所创立的讲武堂,他已不再抱有丝毫兴趣。
然而,在三年之后的1922年,湖南陆军讲武堂迎来了一位学员,他日后成为了享誉全球的开国元帅,此人便是彭德怀。
由此可见,刘少奇竟是彭德怀的学长,尽管他们年龄相仿,同属1898年诞生的一代。具体而言,彭德怀仅比刘少奇年长一个月,这样的巧合无疑增添了他们之间的缘分。
在深入研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,我们获得了对历史人物更为深刻的理解,这些资料包括《毛泽东传》《刘少奇传》以及《毛泽东真情实录》《刘少奇真情实录》。通过对这些传记的细致研读,我们能够体会到毛泽东与刘少奇两位伟人的思想脉络与人生轨迹。这些著作不仅记录了他们的辉煌成就,还真实再现了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真实情感与内心世界,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与启示。
大圣配资-贵阳配资网-股票配资排名-配资正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