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6月,布鲁塞尔。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反补贴关税,税率分档,最快当年7月起临时实施。华盛顿在5月的G7财长会上推动“更严执行对俄油价上限”,把航运、保险、金融环节都纳入盯防。两条线一起收紧,直指中国企业的风向变了。
先看事实。近两年,欧盟多次把少数中国公司列入对俄限制清单,理由是“可能帮到俄军工”。今年6月24日,欧盟通过第14轮对俄措施,新增对俄液化天然气转运限制,还强推“不可转卖到俄”的合同条款。简评:这不是口头上喊,是动手收口子,一步步夹紧供应链。
接着看美国那头。2024年5月14日,美国宣布对中国产电动车加征100%关税,对光伏、电池、半导体等也加码。美国不断游说盟友对华“统一口径”。简评:美国先出牌,欧盟再评估,节奏很清楚,像是排好队的连招。
再说对俄石油。七国集团2022年底就设了海运油价上限,目标是压俄财政。2024年春夏,G7和欧盟都强调要“更有牙齿”,讨论扩大对涉运、涉保与涉金流的追责工具。简评:如果把“次级制裁”这把刀磨利了,风险就会外溢到第三国企业,中企难免被波及。
回到中国买俄油这件事。2023年,俄罗斯成中国原油第一大来源,折扣明显,结算也更灵活。因为这个,中国炼厂稳住了成本,国内成品油没有大起大落。简评:这等于给全球多了一只“减震器”,油市没失控,大家都受益。
欧洲那几年日子也不好过。2022至2023年,欧洲能源吃紧,转去买中东油、美国天然气。中国多吸收了俄油,结果中东和西非油流出了富余,更多去了欧洲。简评:这是一种“错峰用车道”,客观上帮欧洲缓了口气。
,如果欧盟照着美国的力度去掐中企,逻辑是想断俄的收入来源。可油会绕路,船会换旗,保险会换渠道,执法成本就上去。简评:想一刀切很难,容易推高成本,最后埋单的不一定是对方,也可能是自己买单。
欧盟内部并不铁板一块。德国车企深扎中国市场,东南欧国家盼投资,法国产业保护声音响。还有,欧洲工商界一直劝“降温”,担心供应断档和报复性措施。简评:这不是一道“政治选择题”就能做完,背后是账本和岗位。
说到账本,中欧是彼此重要贸易伙伴。2023年,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,中国也是欧盟头部伙伴之一。同样的道理,谁对谁动刀,都要先算自家皮肉要不要受伤。简评:这就是下棋,走一步看三步,不能光看情绪。
再拉回产业。新能源车、电池、稀土永磁、关键矿产精炼,中国在链条上占比高。欧洲车企在华工厂和研发中心不少,销量也压在这边。简评:真要掰手腕,可能是两边肌肉都拉伤,项目延期、成本上升,没人开心。
中国这边的选择并不少。可以走世贸争端,也可以双边磋商;同时稳住内需,扩和东盟、中东、拉美的合作。还有,企业要把合规做厚,金融、航运、保险都要预案,减少踩雷。简评:不想对抗,但也不怕事,底线要清楚。
回看这几年,被卡得最狠的几块,反而逼出了升级。通信设备顶住了封锁,5G建得更快;光伏、动力电池全球市占上去了。简评:外部压力有时就是倒逼按钮,按下去,产业链会自己找路。
接下来几处观察点。第一,欧盟会不会把对华电动车临时关税转为最终措施,幅度怎么定。第二,G7会不会把“更硬的执行工具”真正落地,写进对第三国的明文约束。第三,美欧名单会不会合并,执行上是否统一。简评:这三点,决定了市场怎么调仓。
再说一句舆论。有人把这场较劲说成“谁认输谁丢脸”,但企业看的是订单、成本、交付。中国要稳是为了把日子过好,欧盟要稳也是为了就业和民生。简评:与其互相加堵,不如把红线讲清楚,把通道留出来。
傍晚的布鲁塞尔,小雨淅沥,欧委会大楼前,穿雨披的快递员在安检口穿梭,几位官员夹着厚厚的文件匆匆进门,门外的记者把录音笔举得很高。下一步,他们会把哪几条条款按下去,市场又要怎样改写路线图?
大圣配资-贵阳配资网-股票配资排名-配资正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