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城防体系由内外两道防线构成,形成严密的防御纵深。外廓阵地依托明代遗留的土城遗址,内廓阵地则以保存完好的明代城墙为核心,两道城墙之间的区域构成了南京城防的主要战略纵深。作为守军主力部队的集结区域,这里部署了最精锐的兵力(如附图所示)。随着战事发展,明代城墙成为南京最后的防御屏障,一旦被突破,南京将彻底沦陷。因此,围绕明城墙及其外围阵地的争夺战,成为南京保卫战中最为惨烈的战斗。主要激战区域集中在紫金山老虎洞高地、光华门-大教场防线以及雨花台-中华门要塞。
12月8日,日军指挥部发布《攻占南京城要领》,其作战计划包含以下要点:①若南京守军指挥官或市政当局仍在城内,将首先劝降;各师团各派一个步兵大队(后增至三个大队)先行入城清剿。②若守军继续抵抗,则集中全部炮兵火力轰击城墙,各师团各派一个联队规模的部队入城扫荡,主力部队在城外待命。③严格划分各部队作战区域,避免误伤,并明确军纪责任。④城内作战分界线为共和门﹣公园路﹣中正街﹣汉中路一线。⑤各部队进攻目标城门:派遣军负责中山门、太平门、和平门;第10军负责共和门、中华门、水西门。⑥入城后的部署包括分区警戒、入城仪式筹备等事项。⑦其他攻城注意事项(具体内容略)。
展开剩余80%同日,南京守军完成最终防御部署(如附图所示)。孙元良将军指挥的第72军88师驻守雨花台至中华门防线(附图①);王敬久将军的第71军87师防守河定桥至孩子里铁路沿线;装备精良的教导总队在桂永清指挥下负责紫金山至光华门防线(附图②③);新抵达的徐源泉第2军团驻守杨坊山及乌龙山要塞;宋希濂的第78军36师防守红山、幕府山区域(附图④);邓龙光的第83军156师与36师一部在青龙山、龙王山掩护撤退;俞济时的第74军51、58师固守牛首山至河定桥一线。此外,从镇江驰援的何知重第103师、霍守义第112师正急行军增援,叶肇的第66军在大水关待命。宪兵部队负责水西门、汉中门及上新河河堤的防御(附图⑤),城内要地由宪兵2团、10团驻守。
12月9日拂晓,日军各师团已逼近城垣:第16师团抵近麒麟门、沧波门,第9师团进至光华门外,第114师团逼近雨花台南侧,第6师团占领大胜关。清晨7时起,日军出动六七十架战机对南京城实施饱和轰炸,投弹数百枚,为地面部队攻城提供火力支援。同日,日军总司令松井石根(如附图所示)空投《投降劝告书》给守军司令唐生智(如附图所示),限10日正午前投降。唐生智断然拒绝,反而下达《卫参作字第36号令》,严令各部死守阵地,严禁后退,违者按连坐法严惩。同时收缴各部队渡船,由宋希濂统一指挥沿江警戒。然而讽刺的是,唐生智等高级将领却私自准备了逃生船只。
紫金山战场方面,装备精良的教导总队(总兵力3万余人)在总队长桂永清、参谋长邱清泉指挥下防守紫金山阵地。该山制高点分为第一峰、第二峰,西麓为天堡城(第三峰),东麓为老虎洞(如附图所示)。8日,日军集中炮火猛攻老虎洞,守军罗雨丰营依托有利地形顽强抵抗。9日拂晓,日军升起炮兵观测气球,配合燃烧弹、烟幕弹实施立体攻击。罗营在团主力支援下再次击退日军。下午日军改变战术,利用风向发动火攻,罗雨丰营长壮烈殉国,阵地最终失守。
光华门-大教场方向,日军2000余步兵和10余辆坦克突破防线,直抵城门。守军紧急用沙袋封堵城门,日军炮火将城门轰塌,百余名日军突入城内被全歼。王耀武第51师反击失利,日军坦克群进逼大校场。守军调集四门小钢炮还击,击毁一辆坦克迫敌后撤。87师增援部队赶到后协同反击,暂时稳定战线,但城门缺口始终无法完全封闭。
12月10日下午1时,日军发动总攻。第6、114师团猛攻雨花台、光华门、紫金山。光华门日军敢死队与守军工兵排展开白刃战,两次突入城内的日军均被歼灭。156师敢死队悬吊下城墙,用汽油弹清除潜伏敌军,全部壮烈殉国。城防副司令刘兴亲临光华门督战。
雨花台-中华门方向,88师262旅朱赤、264旅高致嵩部死守阵地,两位旅长相继殉国。11日,日军突破中华门,300余日军突入城内,副司令罗卓英指挥巷战全歼敌军。同日,日军迂回袭击第74军侧翼,东线第2军团因银孔山失守失去联络。
12月11日中午,唐生智接到蒋介石撤退令,当晚制定撤退计划。12日,日军总攻达到高潮,30余架飞机轰炸同时投撒劝降传单。雨花台于上午10时失守,88师残部退入城内。日军突破中华门城墙,城内秩序大乱。孙元良试图逃往下关未果,后化装躲入安全区。
下午14时,唐生智下令提前撤退。17时的军事会议上,参谋长周斓发布《撤退命令和突围计划》,要求各部\"向浙皖边区转进\",但多数部队未执行。粤军66军、83军按计划突围,其余部队涌向下关争渡,造成严重混乱。13日南京沦陷,随后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,遇难军民超过30万人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大圣配资-贵阳配资网-股票配资排名-配资正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