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信的崛起和最终的悲剧,与萧何的支持密不可分。若没有萧何的慧眼识才和全力支持,韩信不可能成为一代名将。两人之间的深厚关系本应是牢不可破的兄弟情谊,但在韩信最后的日子里,萧何却冷冷地说出一句话,令其名声饱受争议。这句话至今依然在百姓中传颂,成为萧何一生中的污点。那究竟发生了什么,使得这两人从曾经的深厚友谊走向了如此冰冷的结局呢?
韩信的年轻岁月并不辉煌,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悲惨。许多人都听说过韩信“胯下之辱”的故事,这一事件确实发生过。当时的韩信年少而高大,却生活贫困,正是这段时光,他在一位屠夫的侮辱下选择了忍让。屠夫讥笑他,如果有本事就拿剑刺自己,若没有,就从他的胯下钻过去。面对屠夫的挑衅,韩信忍辱负重,低头从屠夫的胯下穿过,这一屈辱的举动后,被世人传为“胯下之辱”,这也成为后人谈论韩信的一个标志,然而它也无形中展现了韩信非凡的内心修养和耐性,成就了他日后在战争中不屈的决心。
展开剩余76%秦末战乱不断,韩信为了寻找自己的机会离开了故乡,投身到混乱的天下之中。最初,他投奔的是项羽的叔叔项梁。彼时,韩信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心,希望在项梁的麾下能够得到机会,但项梁并没有给他任何发展空间,韩信在其麾下默默无闻,几年间几乎没有什么作为。直到公元前208年,项梁战败,项羽接管了他的军队,韩信再次看到新的希望。此时,他带着希望重新投身到项羽的阵营,但项羽给了他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职位——郎中,尽管韩信多次向项羽献计献策,项羽依然置之不理,韩信依旧未能获得应有的重视。
终于,公元前206年,韩信忍无可忍,决定脱离项羽阵营,投奔刘邦。初到刘邦阵营时,韩信只是个小小的管理粮仓官员,依然没有被重视,也正是在这段时间,韩信因某些原因被斩杀的13人激起了他的不满。他反问夏侯婴:“汉王不是要打天下吗?为什么要将这些壮士们全部除掉呢?”这句话引起了夏侯婴的警觉,觉得眼前的韩信非同一般,便放了他一马,并推荐给了刘邦。正是在这个契机下,韩信才得以被刘邦重用。
接下来,韩信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贵人——萧何。萧何对韩信的才能产生了极高的评价,多次与他交谈,发现他确实有非凡之处。正当萧何准备向刘邦推荐他时,韩信却不再等待,而是决定自行离开刘邦阵营,心灰意冷的他认为自己的努力无法得到回报。萧何得知此事后,深感震惊,并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刘邦阵营去追韩信,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“萧何月下追韩信”。
当刘邦得知萧何的离去后,非常生气,误以为萧何叛逃了。但当萧何回到刘邦面前解释自己是为了追逐一位未来的大将韩信时,刘邦最初并不相信,认为萧何是在撒谎。然而,经过一番解释,刘邦终于被萧何说服,不仅允许韩信继续留在阵营中,还给予了他重用的机会。可以说,韩信能在刘邦的阵营中获得如此重用,全都得益于萧何的慧眼和努力。如果没有萧何,韩信或许早已被遗弃在一旁,未曾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。
韩信得到了萧何的支持后,迅速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,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堪称传奇,诸如安邑之战、井陉之战等一系列著名战役,都为韩信赢得了“兵仙”的美誉。萧何为他感到骄傲,也为自己的眼光和选择深感欣慰。韩信的军功,为刘邦统一天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然而,当刘邦最终获得天下并建立了西汉帝国后,局势发生了变化。刘邦为了确保自己的统治,开始削弱韩信的权力,最终收回了他的兵权。此时,韩信的野心逐渐膨胀,开始谋划自己的未来,他与陈豨联合,企图反叛刘邦,但这一切早已被吕后识破。最终,韩信被吕后和萧何联合诱骗进入长乐宫,并被抓捕处死。令人寒心的是,萧何在韩信死后,冷冷地说出了“国贼以除”这四个字,彻底让人对他心生寒意。
这些话语,至今仍然令后人惋惜和质疑。萧何的行为让许多人觉得他背叛了韩信,因为正是萧何的引荐,韩信才有了今天的辉煌。而在韩信最终死于萧何与吕后的联合之下,萧何冷酷的态度,使得他也成了人们口中常常吐槽的对象。可以说,“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”成了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大圣配资-贵阳配资网-股票配资排名-配资正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